武汉会展

武汉市会展行业协会官方网站

欢迎访问武汉会展网站!    
节庆档期
中国·黄石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

中国·黄石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

举办时间:8月    
举办地点:黄石

详细介绍


                                                                               中国·黄石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简介
1、矿冶文化的渊源
黄石矿冶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在中国矿冶文化史和中国文明史中的地位举足轻重。3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黄石打制石器,狩猎生息,石龙头遗址留下了他们的足迹。6000多年前,黄石先民在这里烧陶筑炉,捕鱼农耕,鲇鱼墩遗址记录了他们简朴粗犷的生活场景。3000多年前,先民在这里大兴炉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的条条井巷和熊熊炉火创造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黄石成为华夏青铜文化的发祥地。100多年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了大冶铁矿和大冶炼铁厂,随后与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钢铁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揭开了中国近代冶金工业的新篇,黄石由此成为了中国近代名族工业的摇篮之一。先辈的创造,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让我们拥有了以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华新水泥遗址、“亚洲第一天坑”大冶铁矿露采遗址,汉冶萍高炉遗址、源华煤矿遗址“五大工业遗址”为代表的鲜活的矿冶文化载体。建市后,集煤、铁、铜、硅灰石等多种资源于一身的黄石,迅速发展成为集采、选、炼于一体的原材料工业基地和典型的综合型矿产资源城市,为古老的矿冶文化注入了现代工业元素。黄石悠久的矿冶文明历史、深厚的矿冶文化积淀、丰富的矿冶遗存、广泛的矿冶开发领域在全国乃至世界都独树一帜。
2、矿产资源
黄石素有“江南聚宝盆”之称。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捕鱼狩猎从事农业生产,繁衍生息。商代中期开始采冶铜矿,为楚地制造青铜器提供饲料,成就了楚国700余年的繁荣。进入铁器社会后,各朝各代仍在这里采矿冶铸造刀剑,铸钱币抵御外侮,制造农具,发展生产。据历代史书及章鸿钊所著《古矿录》记载,黄石地区主要矿产有铁、铜、银、金、锰、石灰石、白云石、和煤等。近代,中国洋务运动兴起,黄石因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优越的地理环境,迅速成为汉冶萍公司的主要组成部分,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心之一,铜矿基地、十大铁矿基地之一。主要支柱性矿产资源中,硅灰石储量居世界第一;煤炭累计探明1.56亿吨,占全省探明总量的14.05%;铁矿累计探明1.73亿吨,占全省总量的21.91%;铜矿(含铜金属量)累计探明276.56万吨,占全省总量的60.92%;金矿累计探明8.7吨,占全省探明总量的38.93%。
3、矿冶文化遗址与旅游景区
(1)石龙头旧石器时代遗址
1971年冬,在大冶市大冶湖水利工程的开山炸石中,于章山乡石龙头的一个石灰岩洞中的发现。洞内堆积物为浅棕色、黄色及棕色、棕红色粘土或砂粘土夹碎屑组成。
在中、下层粘土或砂粘土中发现石制品88件。其中石核34件、石片27件、砍砸器17件、刮削器10件。石制品原料主要为石英岩,部分燧石和角砾岩。石器种类较少,主要有砍咂器和刮削器两类。其它为石核或石片。石器制作方法使用较多的是锤击法,也有使用砸击法。有修理把手的措施。第二步加工用的是直接打击法,没采用压制技术。砍咂器形体粗大厚重,有单边砍咂器、多边砍咂器,有的砍咂器在刃缘相对的一边或一端加以处理。刮削器,形体较小,器身较薄,修理痕迹细小,刃缘锐利,可分为直刃、斜刃、凸刃等几种。
这里的石器类型和制作方法都是我国旧石器时代的传统技术,伴出的动物化石主要有东方剑齿象、大熊猫、中国犀、中国鬣狗、豪猪等。属大熊猫一剑齿象动物群。据测定,石龙头第一层的年代为距今28.4万年。石龙头遗址是长江中游一处较重要的遗址,为了解中国南方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表明20—30万年前黄石地区就有先民繁衍生息。
(2)鲇鱼墩新石器时代遗址
鲇鱼墩,位于磁湖湖区中心,面积约0.1平方公里,西高东低呈缓坡状。1981年遗址被发现时,这里仅汛期舟楫可通,涸水季节三面环水,唯东南方向有一条沼泽小径,可直通小岛。现在,湖水早已淹没那条沼泽小径,绿荫掩映的美丽小岛,岸上人只能隔水相望。该遗址考古文化堆积层共分五层,虽经湖水的长期浸泡和数千年雨水的冲刷,但文化层仍有1.3米厚。其中第四层、第五层厚约0.6米,为新石器文化堆积层。鲇鱼墩为我们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黄石先民“铜石并用”的生产、生活图景。也为黄石先民的“红铜采冶”提供了文化发展始源。人类从旧石器走向新石器时代,再走向铜石并用,进入红铜时代。当烧陶器的陶炉温度高达1000度,与红铜熔点接近时,青铜时代随之诞生。
(3)蟹子地遗址
蟹子地遗址位于罗桥附近一处山地上,1983年曾被发掘,出土大量石器和陶器。2009年因高速公路施工,考古单位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抢救性发掘,大冶罗桥蟹子地遗址第一期考古发掘出新石器晚期、夏、商、周时期数百件文物,尤其珍贵的是还发掘出4000年前的大米,为研究鄂东南地区新石器以及商周时期先民的饮食结构提供了确凿证据,也是研究长江流域古代谷物培育过程的宝贵资料。这些文物的发掘,将填补鄂东南从新石器时期到西周时期考古文化序列空白。
(4)铜绿山古矿冶遗址
铜绿山1973年发掘出自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8世纪)至西汉(公元前5世纪至2世纪)的采矿井、巷360多个(条),古代冶铜炉7座,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延续采冶时间最长、生产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矿冶遗址。
(5)大冶铁矿露采遗址
位于黄石西部、铁山区境内,至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已成为我国矿冶文明一部鲜活的“史书”。三国孙权在此“筑炉炼兵器”,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这里建设了汉阳铁厂,建国初期毛主席曽到这里视察,其开采遗址被誉为“亚洲第一天坑”,以此为核心建成的黄石国家矿山公园,是全国首批、湖北省首座国家矿山公园,也是第三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
(6)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清朝晚期,为了富国强兵,兴起了洋务运动。1981年,在张之洞的主持下,汉阳铁厂开始新建。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组建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这是当时亚洲最大的煤铁联合企业,它承载着一个王朝富国强兵的梦想。
汉冶萍不仅是中国第一个新式煤铁联合企业,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托拉斯。汉冶萍的钢铁产量几乎占到全国钢铁总产量的99%,是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对近代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汉冶萍公司从创建到1948年被国民党政府资源委员会接收,经清末、北洋、民国三个时期,历经官办、官督商办、商办三个阶段,在命舛运蹇的旧中国历史上,维系了58年。
时至今天,仍然能从大冶钢铁厂旧址废弃的高炉中找到当年奢华建造的例证---螺纹钢是从美国进口的,连最普通的耐火砖也打着“伦敦制造”的字样。
在大冶钢铁厂的原址上,一座以生产精密特种钢材闻名的湖北新冶钢有限公司正在扩建,2006年,位于工厂内的汉冶萍煤铁厂矿遗址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华新水泥工业遗址
位于黄石港区内华新水泥厂枫叶山生产旧址。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水泥行业具有百年历史的龙头企业,公司前身为华记水泥厂,1907年由清政府批准兴建,后改为湖北水泥厂,五十年代曾被毛泽东主席誉为“远东第一”。1993年实行股份制改造,A、B两种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公司研制的“华新窑”享誉海内外。随着现代水泥工业的发展及城市建设要求,华新水泥老厂已经停产淡出历史舞台。老厂遗留的厂房、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等成为一处极为珍贵的工业遗产,并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该遗址见证了我国水泥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百年光辉历程,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摇篮”。
(8)源华煤矿遗址
最早成立于1909年,1936年合并改组而成,是黄石第一家规模生产的煤炭企业,当时生产规模位居全国煤炭企业前20强,是中国近代煤矿工业发展的典型代表之一。经过100多年的开采,目前井口、井筒、运输铁路等生产遗迹保存完整,是展现我国煤矿采冶技术的一处宝贵遗址。
4、矿冶文化的历史传承
黄石是名副其实的矿冶之城。矿冶业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采矿从手工开采,发展到大型机械化作业;黑色冶金从山边置炉烹炼,发展到电炉冶炼特殊钢;冶铜从就地置炉发展到现代化大型冶炼厂;建材业从昔日的烧制石灰,发展到现代化水泥集团公司。黄石地区矿冶业之发达,持续时间之长,在中国绝无仅有。黄石矿冶文化的兴盛与黄石历史发展的轨迹是一脉相承的,深刻地反映了黄石深厚的文化底蕴,折射出了黄石的昨天和今天。
(1)商周铜都
“山顶高平,巨石垒峙,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铜绿山因此而得名。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考古发掘表明,这里在商代晚期就开始了开采、冶炼,经过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西汉,历时千余年。在约两平方公里的遗址范围内,清理出春秋至汉代,以各种木架支撑保护的采矿井巷数百条,竖井、斜井、斜巷、平巷纵横重叠,采掘深度达60多米,井下散存有铜斧、船行木斗等多种采矿、选矿工具,表明这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运用重力选矿和多中段开拓采矿技术,并初步掌握井下通风、排水、提升、照明和巷道支护技术。同时,还发现积存大约四十多万吨的古矿炼铜炉渣,可见当时开采、冶炼青铜之盛景。
(2)汉唐铁镇
从三国时期到魏晋南北朝,大冶铁山的开采未停,山边冶炼的炉火未熄。隋唐时期“大冶炉冶”,将冶炼地改名为大冶。宋朝建立后,黄石地区的矿冶业进一步发展。北宋苏轼泛舟磁湖时,目睹“日日热浪扑面,夜夜霞光冲天”的冶炼景象时,发出了磁湖之石皆类磁石的感慨。南宋岳飞在大冶劈山开矿、冶炼兵器,炼制成了“大冶之剑”。明朝初期,黄石地区的铁矿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史料记载,当时全国官铁年总产量为1800余万斤,湖广的“兴国冶”(阳新、大冶)、“黄梅冶”和“江西进贤冶”产600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强。除金属矿冶业发达之外,明代黄石地区还开始了采煤和烧炼石灰石。
(3)近代铁港
光绪十五年(1889年),湖广总督张之洞督鄂,兴建汉阳铁厂,开办大冶铁矿作为原料基地,同时在大冶修筑了湖北省第一条铁路(从铁山到石灰窑的运矿铁路)。大冶铁矿遂成为中国第一家用机器开采的大型露天铁矿。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盛宣怀合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铁矿成为“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这是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随后,又在黄石地区新建大冶铁厂、中国第二家近代水泥厂湖北水泥厂,湖北最早的新式炼铜厂富池炼厂、湖北最早在井下作业使用凿岩机的富源煤矿公司以及中国第一条全长4500米的越山运煤索道。近代矿冶业发展,使黄石名震世界。
(4)当代钢城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黄石这座矿冶城十分重视。50年代,毛泽东先后两次视察黄石,一次是1953年视察华钢,一次是1958年视察冶钢和大冶铁矿。当时由于交通不便,毛泽东曾倔犟地对工作人员讲:“我就是骑着毛驴也是去黄石看以,看”。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如今,黄石建成了全国十大特种钢产之一的大冶特殊钢集团公司、全国六大铜都之一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全国十大铁矿之一的大冶铁矿、全国三大水泥集团之一的华新水泥集团公司等大型骨干企业。黄石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钢城”和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5、矿冶文化的历史地位
黄石矿冶文化之火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三千年绵绵不灭的炉火铸造了一种自强不息、熔旧铸新、艰苦创业的精神、成为历史悠久的矿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义影响深远。
(1)地位显著
1973年发现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规模最大、连续生产时间最长、科技水平最先进、文化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古铜矿遗址,它的发掘和研究,解答了我国青铜时代铜原料的来源这一历史性的重大课题,为研究人类矿冶技术发展史上的空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冶金史专家柯俊教授指出:“铜绿山古矿冶代表了一个时代的采铜炼铜技术”。国际著名冶金史专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密斯教授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在世界其他任何地方看不到奇迹”。中国已故著名史学家夏鼐称赞它是“中华民族的骄傲”。2001年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
(2)引领风潮
黄石近代冶炼工业发展引领了中国工业文化风潮。19世纪80年代,洋务远动的代表人物张之洞在黄石创办了大冶鄂铁矿,随后组建了汉冶萍公司,拉开了中国近代民族钢铁工业序幕,黄石成为近代中国钢铁工业的发源地。随后,湖北最早的铁路、最早的水泥厂、最早的电厂、最早的煤矿,相继在黄石诞生,黄石引领了中国工业文化风潮。
6、矿冶文化与黄石城市人文精神
在长达三千多年的矿冶文化发展中,黄石矿冶文化始终以青铜为魂,以科技进步为主线,展示了人类征服自然,开发利用矿石结晶体造福人类的工业文明的宏伟画卷。在这一历史画卷中,形成了各种黄石乃至中国与世界先进的生产力、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文化。矿业文化是黄石人民的宝贵精神富,是黄石这座城市的核心价值和灵魂所在,是黄石创建矿冶文化名城的文化基础和动力源泉,也成为今天引导黄石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智力支撑于文化力量。
(1)黄石人文精神
市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创新争先、追求卓越”的黄石人文精神,荟萃了我市数千年的历史文艺化精髓,彰显了独特矿冶文化的内核,聚炼城市发展的实践品格,涵养了与时俱进的时间精神,成为黄石独具特质的精神坐标、创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全市人民共同的精神追求。
(2)黄石人文精神彰显了矿冶文化的内核和特质
“江南聚宝盆”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使黄石的先人创造了灿烂的矿冶文化,上世纪80年代末我市曾把它的核心浓缩为“铜斧熔炉”精神,“铜斧”寓意着不屈不饶、开拓进取,“熔炉”寓意着融合四方、锤炼精品。三千年前开创的矿冶文化,几经嬗变,形成独特的文化,并以顺应潮流、积极进取、兼收并蓄、勇于创新的精神谋求再发展,成为黄石精神的名片和象征,得以传承和弘扬。
(3)黄石人文精神凝聚了城市发展的实践品格和创新精神
黄石人文精神是一代又一代黄石人接力奋斗、共同创造出来的。通过建市60年来的建设,已经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和长江中游重要的工业城市。“十一五”以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深入实施“三大战略”,保持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我市实施了经济高速成长,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百强城市”行列,荣获湖北省唯一的“中国人居环境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奖)”。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农民群众成为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主体,成为城市人文精神长盛不衰的动力。黄世人所拥有的主人翁精神、开放精神、创新精神、实干精神和奉献精神,都凝聚了黄石人民开拓进取的实践品格和创造意识,集中了黄石人文精神的精髓和特点。
(4)黄石人文精神涵养了时代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质
黄石是沿江开放城市,得开发开放风气之先;黄石依山傍水、襟江怀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使黄石兼具山城之雄俊,水乡之灵秀,融合杂糅了粗犷质朴的民风,精巧细致的品质、博大包容的胸怀、务实开拓的精神,构成了黄石人文精神的主旋律。黄石人文精神经过长期的培育和发展,已经形成一种特色鲜明、主题突出、认同一致、感召力强的独特城市人文精神。“开图进取”彰显城市之底蕴,传承黄石历史文化,敢为人先,克难奋进,迸发出一种蓬勃潮起、昂扬锐气;“求真务实”体现城市之风格,一切从实际出发,身体力行,躬身实践,注意实绩求实效;“创新争先”张扬城市之品格,展示出一种智慧与胆识,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敢于突破,敢于争先,永不满足,不断超越;“追求卓越”树立城市之愿景,是一种精益求精、勇创一流的时代精神,是一种不甘人后、永争第一的拼搏精神,展示了黄石锐意进取,励精图治,打造城市品牌的雄心与气魄。十六字黄石人文精神源于历史、基于现实、紧跟时代、引领发展、独具特质,成为激励新时期黄石人进一步解放思想、奋发争先的强大精神动力。
(5)黄石人性格
“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九头鸟”是楚文化的象征,其源于楚人的神鸟。这句流传颇广的话,是对湖北人形象的一种描述,自然也包括黄石人。
黄石人的性格是很独特的。身处重工业基地,黄石人的性格是金属的特色,零件的线条,石头的形状。千百年来,黄石人敢为天下先,始终是开放发展的试验田,创造了历史无数第一。黄石人聪明但不精明;黄石人大气但又霸气,矿业生活给予了黄石人超群的智慧与聪明,但豪迈特质又过于简单,缺乏理性的沉着和灵活多变的机智。黄石人仗义,与燕赵之士能为知己者死的仗义,却往往为自己留点余地。黄石人直爽与没有遮挡的东北人相比,又带点点小弯弯。黄石人,有一种骨子里的善良,往往会有一种正气荡然心头。但遇到问题却又往往期望有他人带头。
黄石人的性格像城市的名字一样独特,有矿山一样的伟岸,有石头一样的质朴,有湖水一样的灵秀,有金属一样的坚钢。如五彩斑斓一样的矿石一样,有特色的黄石人也有最可爱的黄石。
 
       黄石位于长江中游、湖北省东南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具有30万年的人类生活史、3000多年的开发史、100多年的开放史和60年的建市史,素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服装新城”的美誉,是我国中部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沿江开放城市、武汉城市圈副中心城市。黄石与1950年8月21日建市,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最早设立的两个省辖市之一。现辖一市(大冶市)一县(阳新县)四个城区(黄石港区、西赛山区、下陆区、铁山区)和一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全市总面积4630平方公里,总人口260万,其中,市区面积234平方公里,城市人口70万。
“黄石”一名的由来,渊源久远,演绎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之右岸有黄石山,水迳其北,即黄石矶也”中的黄石山、黄石矶,因其“石色皆黄”(《湖北通志》注)故名。黄石历史上有黄石城、黄石港之称。
        黄石市因石而名,因水而兴。在历史上,黄石地区的阳新、大冶及黄石城区曾互为隶属关系。黄石在唐虞之世,属三苗。夏、商时为荆州之域。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春秋战国属楚、秦。秦时属南郡。汉时为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唐属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拆永兴县地置青山场院,南塘主李煜七年(公元967年)“升青山场院并拆武昌三乡,建大冶县”。后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大冶县。
1948年,国民党政府将石灰窑(今西塞山区)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设工贸特区隶属于大冶县。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不久,设石灰窑工业特区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管辖。1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1950年4月,时任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李先念到黄石视察华中钢铁公司,提出将大冶工矿特区改建为石黄市,后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改大冶工矿特区为市,定名为黄石市。1950年8月2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核准成立省辖黄石市。
1、气候地理
(1) 地理位置
黄石市扼守鄂东门户,地跨东经114度31分至115度30分,北纬29度30分至30 度15分之间。北靠武汉,面向鄂东南及鄂赣豫皖四边地区广阔腹地,西北与鄂州市、武汉市江夏区相邻,东南与咸宁市、江西省瑞昌市接壤,东北与黄冈市隔江相望。溯江而上水路至武汉143公里,顺江东下距九江126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2) 地形地貌
黄石市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辖地内多低山。地形总的趋势是西南高,东北地。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襟江怀湖,人在山中,山在城中,城在水中,风光绮丽、景色怡人。黄石的母亲湖磁湖镶嵌在市区中心。
(3) 气候特征
黄石地处中纬度,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能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4)黄石特产 
黄石八珍:黄石港饼、白鸭牌黄石松花皮蛋、中国劲酒、珍珠果米酒、爽口小萝卜、灵溪豆鼓、猛汉牌滋补酒、富川山茶油。
2、区  位
黄石地处楚头吴尾,地理位置承东启西、南北交汇,面向鄂东南及鄂赣皖豫四边地区的广阔腹地,频临长江黄金水道,上迎武汉。下望九江溯江面上水路至武汉143公里,顺江东下距九江126公里。铁路西接京广、东连京九,贯通南北;泸蓉高速公路穿城而过,承东启西;106、316、318国道纵横交汇,辐射全国;黄石长江公路大桥连接中原腹地,距武汉、南京车程分别为1小时和6小时。长江十大良港、国家一类口岸的黄石港已对外籍船舶开放,可常年通航5000吨级远洋货轮。黄石已成为长江开放开发华中经济区的通衢之地。
3、资  源 
(1)矿产资源
黄石市矿产资源丰富,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称。已发现的有金属、非金属、能源和水汽矿产4大类计64种,其中,硅灰石质居世界第二,金、铜、钼,钴,锶等14种矿产储量居湖北省首位。具有品种全、矿产配套程度高,主要矿产相对集中,交通方便,易采易选,共(伴)生矿产可综合开发利用等特点。
(2)土地资源
因地处幕阜山地向长江冲面积平原延伸的丘陵地带,黄石的土地资源具有土地类型多样、山多平地少的特点。全市土地实控面积1800.08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0.97%。从地形上看,以丘陵为主,占总面积47.88%,其余依次为平原、低山、岗地。
(3)生物资源
    黄石地区在中国植被区划上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而地带性植被类型则是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实际上亚热带针叶林占一优势。黄石植被种类繁多,珍稀名贵植物有银杏、青檀、香阳木、红豆杉、紫玉兰、乌鸡哺竹等。珍稀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金钱豹、金环蛇、眼镜蛇、中华鲟、银鱼、鲥鱼等。
(4)水利资源
    黄石市襟江带湖,水资源十分丰富,长江流经黄石市东北边境,上起鄂州市艾家湾,下迄阳新县上巢湖天马岭,主河道流程长72.31公里,总河长1732公里。湖泊258处,水库266座,全市水资源总量42.43亿立方米。
4、城市名片
(1)青铜古都
   3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在铜绿山、铜山口一代“大兴炉冶”、开采鼓铸,留下了蜚声中外的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始于商末,经西周、春秋、战国直至西汉,连续开采千余年。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规模最大、连续生产时间最长、采冶科技水平最先进、文化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古矿冶遗址,被誉为“世界奇迹、国之瑰宝”,是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黄石因此享有“青铜古都”的美誉。
(2)钢铁摇篮
    19世纪80年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在黄石创办了大冶铁矿和大冶炼铁厂,随后于汉阳铁厂、萍乡煤矿合并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煤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股份有限公司,揭开了中国近代冶金工业的新篇,黄石由此而成为我国的“钢铁摇篮 ”。
(3)水泥故里
    1907年,慈禧太后御批在黄石建华记水泥厂(华新水泥股份公司前身),后改为湖北水泥公司,当时生产规模“远东第一” ,其“华新型”窑成为新中国水泥生产企业的样板,是中国水泥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黄石因此称为中国的“水泥故里”。
(4)服装新城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黄石服装工业异军突起,快速发展,美尔雅西服、美岛女装等服装享誉海内外。全市服装工业产值利润曾位居全国第二。黄石成为中国著名的新服装工业城。
5、旅游景点
    黄石融江城之通达、山城之雄峻、水乡之灵秀于一体,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协调呼应,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交辉映。
    西塞山绝壁横江,惊涛拍岸;磁湖水碧荡漾,清澈见底;东方山烟霞飘渺,暮鼓;仙岛湖渔舟唱晚,夜泊神怡。与厚重深沉的工业文明交相辉映,黄石依山傍水、襟江环湖、秀甲江南的自然山水风光让然饱读不厌,流连忘返。
【山之情】
★ 军事要塞---西塞山
西塞山座落在黄石市东部,三面环江,唯有一脉纤立山梁与千里楚山相接,素有长江中下游户之称。为古樊楚三名山之一,为长江第一要塞。自东汉年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百余次较大规模的兵争在这里发生。著名的战例有:“孙策攻黄祖”、“周瑜破曹操”、“刘裕走恒元”、“铁索横江”、“李自成大战清军”等。
西塞山为历代文人骚客畅游之地,唐代李白、刘禹锡、张志和、韦应物,宋代陆游、黄庭坚等都来此吟诗赋词。唐代诗人张志和曾留下了“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句。主要游览景点:北望亭、双观亭、桃花亭、牡丹亭、画廊、元真子钓鱼台、桃花古洞、三国古栈道、龙窟寺等。
佛教圣地---东方山
国家AAA级旅游景点,升级森林公园,誉为“三楚第一山”,海拔495.2米,山势巍峨,身故幽邃。相传东方朔在此读书,故名东方山。东方山胜景纷呈,保存有“青松倒插、白莲频开、铁牛懒卧、石船高撑、月涌禅关、仙履日暄、灵泉卓锡、道铜支停”等古八景。东方山峰叠嶂,山睿纵横,景色秀丽,气候宜人,是避暑、观光、休闲的理想去处。
★ 绝妙天成---小雷山
雷山风景区位于大冶市陈贵镇境内,是鄂东南重要的风景名胜之一。山下长港环绕,水库辉映;山上奇松怪石,胜景纷呈。风景区以神奇的石景而闻名遐迩,石松、石城、石床、石屋等石景,鬼斧神工,各具特色。景区内有宝塔、亭台、楼阁、庙宇点缀其中。早在明朝袁宏道留有赞美雷山“峰峰雪点缀,曲曲水苍寒”的诗句。是一幅瑰丽的山水画,市一座神奇的石头城。
★ 森林公园——大王山
位于大冶市灵乡镇境内,连接幕府山脉,主峰海700余米。大王山群山环绕,山势险峻,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森林植被面积达4万亩。石、洞、瀑、林、水等众多自然景点浑然一体,溶洞群、瀑布群独具特色,是人们休闲娱乐和避暑度假的理想场所。
★ 森林公园——七峰山
七峰山位处湖北黄石阳新县西北部,武九铁路106国道穿肩而过,交通便捷。七峰山因七座山峰相连而得名,海拔862.7米,有“黄石第一峰”称号;七峰山逶迤数十公里,七峰林海面积达3万亩,环境幽静,生态优良,同时建有全国最大的杉木良中园。山场总面积5万亩,森林覆盖率83%,既是天然植物园,又是天然动物园。此外七峰山曾是阳新、大冶、鄂州三地的佛教活动中心,还有太平天国古城墙、古村落等多人文景观。
★ 黄荆州风景区
省级森林公园。位于黄石市中心城区,境内古木参天,奇花异草遍地,人文古迹和历史传说众多,黄石十大著名景点飞云瀑布和月亮山均居其内,野生动物100多种,是黄石市近郊集天香、地貌、森林、物种、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水之韵】
★ 磁湖
位于黄石区中心,现在水面8.4平方公里。因“湖边多磁石”而得名。宋代文人苏东坡谪居黄州,其弟苏辙乘船溯江区黄州看望。因风浪所租,遂入磁湖暂避,东坡闻讯而来,苏式兄弟畅游磁湖,见到“万顷湖泊一点山”的鲶鱼墩,遂系舟于此。吟咏唱和,时人刻其诗于碑,是为留在山顶上的苏公石。磁湖的主要景点有睡美人、鲶鱼墩、澄月岛、逸趣园映趣园、野趣园等。磁湖景区内,山形俊俏,水域从横,山环水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
仙岛湖
省级生态风景区,拥有华中第一奇湖之美誉。仙岛湖地处三峡、庐山和九宫山旅游热线中心,距武汉140公里,距黄石70公里,与106国道对接。旅游区面积180面积平方公里,1002个岛屿似群星璀璨落玉盘。仙岛湖植被优良,物种群集,空气负离子浓度1010个/立方厘米,湖水能见度达5米,湖岸岩洞成群,洞内成溪。唐代骆宾王归隐陵寝圣迹依存,明末嘉靖甲寅岁“飞来钟”保存完好,“灵通仙岛”石碑字迹分明。景区集游览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建有休闲中心、避暑山庄、珍稀动物岛、野山户外运动基地、中央电视台《希望的天空》影视基地等。
★ 青山湖
青山湖位于黄石市黄石港区西部,水域面积105.2万平方米,担负着城市水利防洪和生态调节的重要作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山湖碧波荡漾,水清鱼肥。历经5次综合整治、青山湖以水的灵气、绿的生机,使旧城焕发出新的活力,其城市绿色生态通廊、滨水公共休闲空间、旅游观赏、蓄洪防灾等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强化。
【园之俊】
★ 团城山公园
中国百家名园---团城山公园,由逸趣园、野趣园、映趣园三部分组成,依山而立,傍水而居,错落有致,别有情趣。电视《总督张之洞》、《马鸣风萧萧》等都在此拍摄。
★ 澄月岛公园
澄月岛公园占地1.5公顷,四周环水,一桥与澄月路相通,院内仿古建筑群按江南园林格局布置,岛北有5个明代风格小亭----五亭映月,亭林之中配有“嫦娥奔月”、“玉兔捣药”等雕塑,岛内遍载松、竹、梅、广玉兰、紫荆、黄杨等树木花卉40多个品种。
黄石国家矿山公园
位于黄石市铁山区。占地23.2平方公里,该公司分“一园二区”,即矿山公园,大冶铁矿主园区、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区,有大冶铁矿博物馆、“主席回矿山”雕像、公园主碑、日军碉堡、亚洲第一人工矿业大峡谷、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亚洲最大硬岩复垦林等珍稀矿业地质、矿业生产和矿业活动遗迹、遗址等景点。2005年,成为中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国家矿山公园。2006年被评为全国工业游示范点。2007年4月22日正式开园,成为我国第一家正式开园的国家矿山公园。2010年2月22日,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
【遗址】
★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大冶市金湖街办境内,是一座殷商小乙时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开采和冶炼铜矿的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1973年开始发掘,1982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迄今为止我国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被誉为世纪第九大奇迹,它的发掘充分证明了黄石是华夏铜文化的发祥地。
★ 汉冶萍高炉遗址
汉冶萍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内,是1908年由张之洞创办的中国最早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的冶炼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高炉遗址建筑群包括高炉遗址、水塔遗址、栈桥遗址、日欧建筑,占地面积约为1.5平方公里,均为汉冶萍煤铁厂矿和日军占领时期建筑。
★ 红三军团诞生地
1930年6月,彭德怀等高级将领在黄石市刘仁八镇组建了红三军团,辖红五军、红八军等主力红军,拥有17000余人,后来成为红一、红四方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冶刘仁八镇红三军团建军旧址和军团司令部旧址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冶中心县委旧址
1929年7月,大冶中心县委在大冶南山头的毛宕村召开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成立大会。红十二军成立后,以大冶南山头为中心,迅速开展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武装斗争。大冶的南部、通山、鄂城、咸宁、蒲圻等县市相继为大冶中心县委指挥,整个鄂东南红色根据地基本连成一片。大冶殷祖镇南山头村大冶中心县委旧址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大冶兵暴旧址
1929年12月,何长工、李灿率领红五军五纵队与国民党独立十五旅中程之华、邓乾元等中共地下党员内外配合,成功发动兵暴,粉碎了敌独立十五旅进剿红军的阴谋。大冶兵暴被周恩来誉为“模范的暴动”。大冶兵暴旧址位于今天的大冶市城关,原为清代演武场,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现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龙港革命旧址
龙港是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中心,1929年7月,中共湖北省委在阳新县龙燕区(现龙港镇)组织了秋收暴动,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9年初,彭德怀率红,五军主力四个纵队进驻阳新龙港镇,开辟了以龙港为中心的鄂东南革命根据地,使这座位于三省交界处繁华的口子镇迅速成为湘鄂赣边区红色革命中心,领导着湖北、江西和湖南三省边界地区21个县600多万人的革命 斗争。这里云集着中央鄂东南特委和苏维埃政府、红五军司令部、报社、医院、兵工厂等48个机关单位被称为“小莫斯科”。龙港革命旧址群有革命旧址70多处。如今,彭德怀故居、鄂东南特委机关、彭杨学校等40处革命旧址保存完好,其中有16处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以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为主体的龙港老街(当地人称它龙港红军街)。
★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
陵园始建于1986年,为纪念阳新30万革命先烈而建。位于阳新城区莲花湖西畔,占地427亩,其规模居全国第三、全省之首,院内革命历史文物十分丰富,1989年即被列入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7年成为3A级旅游风景区。
★ 王平将军故居景区
阳新县王英镇是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中顾委常委、开国上将王平将军的故乡。王平将军纪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仙岛湖畔,占地5000平方米,园内有江泽民同志题写的“功勋 卓著、名将风范”的纪念碑,珍藏着大量的历史史料,真实再现了王平将军波澜壮阔的一生。
6、特色文化
(1)西塞神舟会
西塞神舟会是黄石市西塞山区道士祔村民庆贺端午节的传统盛会,主要活动有制作神舟、唱大戏、祭祀、巡游、送神舟下水等系列仪式和活动。从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佛祖诞生之日举行龙舟的开工仪式,扎制神舟,到五月初五子时由道士主持仪式为神舟开光,知道五月十五至十八的神舟会正式会期整个活动历时40天,是目前国内端午节时间较长的祈福和祭吊活动。2009年9月30日,西塞神舟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阳新采茶戏
阳新采茶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早在清康熙年间,阳新就出现茶歌和民歌小调为唱腔的“花灯戏”,这是采茶戏的雏形。至清咸丰年间,它已成为独具风格、行当齐全的地方剧种。1965年成立阳新县采茶剧团后,《闯王杀亲》、《张无奈拾印》、《三姑出宫》、《山中一片云》、《载梦的小船》等一批高质量原创大戏,极大张扬了采茶戏的魅力,采茶戏被誉为“芬芳质朴的山茶花”。阳新采茶戏音乐由正腔、采调、击乐构成。演唱形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2008年6月7日,阳新采茶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阳新布贴画
起源于阳新民间工艺美术,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阳新布贴画是在一块底布上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美术品,用于装饰衣服、鞋帽、披肩等穿戴物和帐沿、飘带、布枕及童玩等。阳新补贴画图案取材于民间故事、戏曲人物、民俗风情和乡间景物,如观音坐莲、凤戏牡丹、福寿八宝、金鸡鲤鱼、桃榴茶兰等。阳新布贴画具有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做工精致、体系丰富等特色。
(4)大冶布烙画
属中国布雕艺术,由民间工艺美术家王分忠发明。被誉为“中国民间工艺一绝”、“震动中国乃至世界的工艺”,居荆楚民间工艺十大绝技之首。布雕、温感与绘画技法及改进的刻刀、烙铁等工具相结合,创造出新的雕刻技艺。集雕刻、剪纸、图画、油画、版画等古今中外美术、书法工艺之大成,开拓了一片新的艺术园地。
(5)富池“三月三”庙会
阳新富池“三月三”民间庙会,是老百姓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自发地在阳新县富池镇举行的一个成大民间节日活动,源于纪念三国时期吴国大将甘宁。甘宁曾驻守阳新富池多年,死后葬于富池大岭山下。富池现建有甘宁公园和甘宁寺。主要有扫墓、祭拜、唱大戏、普施斋饭、抬大王夫妇塑像巡游、抢彩球祈福等系列仪式活动。
(6)尹解元石雕
以大冶保安镇尹解元为代表,素以历史悠久、技艺精湛而文明中外。保安镇尹解元村的先人,从唐朝开始,便开山取石,依石而雕,从此石雕工艺世代相传。他们凭借一锤一錾,化石为美,使这门技艺日臻成熟。保安镇已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石雕艺术之乡”。尹解元石雕艺人制作的石雕主要有生产类、生活类、建筑类、装饰类、纪念类、信仰类等品种。在这些种类的石雕中尤以碑碣和石狮为主要产品。
(7)喔哦戏
喔哦戏主要产生在阳新韦源口镇于丘村,该村至今已有喔哦戏的七代传人。喔哦戏主要是武场戏,全场以打击乐和锣鼓伴奏,没有丝弦羌管,有着独特的唱腔体系和表演方式,深受当地村民喜爱。十至十二人演唱。
(8)王寿牌子锣
王寿村牌子锣历史悠久,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成立乐班正式传承,至今约造就了六代传人、数百名乐手。它的音乐庄重典雅,气势磅礴,拙朴敦厚,特色浓烈。王寿牌子锣音乐以曲牌体吹打乐曲联缀曲体,由“吹打牌子”和“打牌子”两大块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运行机制。“打”牌子有36首,“吹打”牌子有30首。乐班编制一般分单竿16人制、双竿32人制,以应大小规模不同的祭祀、婚丧、节庆等各类民俗场景演奏。
7、历史事件
● 石龙头遗址证明旧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有人类活动。
● 鲶鱼墩遗址证明新石器时代黄石地区生活着三苗百越民族。
● 3000年前(商代),先民就在铜绿山采矿炼铜,创造了辉煌的矿冶文化和灿烂的中华青铜文明。
● 公元前770年---公园8年间(春秋---西汉),境内先后构筑了三座管理矿山资源的古城。春秋筑五里界城,战国修鄂王城,西汉建草王嘴城。
● 公元前967年,南唐主李煌取“大兴炉冶”,之意,“升青山场院并拆武昌三乡,建大冶县。”
● 光绪十九年(公园1893年),中国第一座用机器露天开采的大型铁矿---大冶铁矿投产。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中国近代第一座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成立。
● 光绪三十四年(公园1908年),湖北水泥场(现华新水泥厂)建成并投产。1913年,汉冶萍公司筹建大冶铁厂(现大冶钢厂),1922年一号化铁炉出铁。
●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三军所部解放石黄镇。10月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成立。
● 1950年8月21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黄石市成立。
●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视察华中钢铁公司(今大冶铁厂)。1958年9月15日,毛泽东视察大冶铁矿并再次视察大冶铁厂,下午四时,毛泽东从黄石港新闸处跃入长江,畅游四十分钟。
● 1982年3月12日,国务院公布铜绿山铜矿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该遗址被列入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
● 1992年6月,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黄石市开发区为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2010年3月,国务院批准黄石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
● 1993年2月18日,国务院批准黄石城市,实施沿海开放城市政策。
● 1995年12月16日,黄石长江公路大桥竣工通车。这是中国第一座五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构桥,跨度居世界同类桥梁第一位。
● 1996年12月2日国务院批准阳新县从咸宁地区划归黄石市。
● 2006年,黄金山工业新区成立。6月20日大冶市政府委托黄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托管黄金山工业新区协议签字。
● 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武汉、黄石等九个城市组成的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验区。
● 2008年3月,大冶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市之一;2009年3月,黄石被确定为全国第二批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 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举办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 
 



武汉会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