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g)
举办时间:10月
举办地点:湖北利川
详细介绍:
《龙船调》在20世纪80年代被评为世界25首民歌之一和《中国民歌40首大联唱》优秀民歌。90年代它又以鲜明的特点汇入全国56个民族的音乐大海。1994年5月30日晚,中央电视台地方台30分钟节目专题报道了由柏杨民间老艺人陈文菊(女)、聂成、李谥之、刘宁安、安友发等演唱的《龙船调》的故乡——利川及《龙船调》的发源地——柏杨坝同时为世人瞩目。
《龙船调》原名《种瓜调》。民国40年间,一国军退役军人姓王名竹清(外名王疤子,喜爱曲艺),回归柏杨坝哼出了几句歌曲,后经谭代伟、周立品、肖九畴等人重新谱曲填词,由王七斤装花旦,周立品饰小生,吴庆业扮丑角及瞿廷生、王竹清等伴唱才将这璀璨明珠呈送世人面前。为柏杨花灯调的主旋律。
1935年春节期间,利川举行业余文娱汇演,柏杨业余剧团成员谢义群(女)、瞿廷生、吴庆业、何帮清、丁洪孺等演唱了《种瓜调》,反映良好,收效极佳。县文化干部对其加以整理并根据原来表现形式定名为《龙船调》。
1957年3月,利川民间歌师王国盛、张华堂参加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把散发着泥土芳香的《龙船调》首次奉献给首都观众。从此,此曲在全国广泛流传,甚至传入东南亚国家。
1958年元旦,在全国举行的“通美杯”歌曲大赛中竟出现北京和湖北两个组都选中《龙船调》这首歌的动人场面。
《龙船调》是利川民间划龙船唱腔的主体。《龙船调》之所以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主要由于它词曲都很有特色。歌词通俗又洗炼,以浅显质朴的词成功地塑造艺术形象。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它的音乐特色在于旋律起伏较大,单域较宽,节奏较自由,腔调高亢婉转,有很强的抒情性,感染力强。
悠悠龙船调,烈烈民族魂。1998年9月,湖北省第四届民运会在利川召开,在隆重的开幕式上,5000人表演了名为《龙船调的故乡》的大型歌舞,规模宏大,形式新颖,层次分明,气势磅礴,使数万观众赞不绝口。1999年,湖北电视台专程到利川为《龙船调》拍摄MTV,使这首具有土家族特色的民歌的流传更广。
“正月里是新年哟,伊哟喂……”当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龙船调》时,当超女何洁把《龙船调》作为压轴歌曲唱出来时,当《龙船调》被列为“嫦娥一号”探月卫星播放乐曲候选乐曲时,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市柏杨镇,66岁的老艺人聂成不止一次畅想,龙船调可能是世界上传唱人数最多的民歌之一。在它的发源地利川市柏杨镇,那些传承这一民族文化的默默无闻的老艺人,用心口相传的形式让《龙船调》释放出土家人豁达、幽默的人性光辉,书写着土家人勤劳的秉性以及对丰收的向往,《龙船调》是柏杨镇民族文化的象征。《龙船调》的原始版本《种瓜调》就是一首劳动和情爱相叠加的动人乐曲,是土家人的生活写照,这种生活离现代人渐行渐远,幸好有《龙船调》。柏杨镇文化站的负责人冉崇万说,《龙船调》这样有名,老艺人们功不可没,他随口说出了这样一串名字:肖九畴、丁鸿儒、肖九皋、聂成、谭永新、罗启香、全友华、陈文菊、刘林安、刘林康……这其中,肖九畴、丁鸿儒已驾鹤西去,肖九皋已是82岁高龄,这些农民老艺人从八九岁开始唱灯戏,每逢春节扎灯画脸,夜幕降临时,敲锣打鼓,一行数十人从柏杨镇上街到下街,从初一唱到十五,真有“红灯万盏人千叠”的热闹,花花绿绿的场景至今还存留在柏杨镇人的记忆中,那些撅着屁股看灯的小孩如今都已长大成人,而老艺人们也都白发渐生。肖九畴是《土家盘歌》整理者,能唱能说能写,柏杨镇熟知他的人说“此公民族文化造诣之深,吾乡无人能敌”,畴公死后葬于柏杨镇柏杨村街头一山上,可眺望整个柏杨镇,传为畴公之遗愿。肖九皋为畴公之弟,吹拉弹唱也是样样在行,卖过猪肉唱过灯戏,尤嗜酒,自言有朝一日伴着酒香唱着灯调归去无痛无恨无牵无挂。丁鸿儒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周叙卿、黄业威收录整理《龙船调》时,便是根据丁鸿儒的唱词记谱的。聂成从小爱好文艺,还在年少时,川剧便唱得像模像样,一口山民歌更是唱得字正腔圆,作为柏杨镇农民艺术团团长,一心想的是如何把《龙船调》的根留住,他说老艺人都已老,还蹦蹦跳跳唱10年,10年后呢?谁还唱灯戏?谁还记得原汁原味的《种瓜调》?谭永新、罗启香是夫妻,镇上有活动,夫妻俩总是一起出现,唱灯戏几十年,两老说人生如戏,可是不能戏人生。在柏杨镇的灯戏里,有一位幺妹的扮演者,陈文菊,从10岁开始,就没人替代过这个角色,唱到现在60岁,虽然身段已不如从前,但唱腔依然温柔婉转。舞台上是长袖善舞,舞台下是勤勤恳恳生活。刘林安、刘林康两兄弟是镇上有名的“歌袋子”,唱三天三夜民歌,可以没有一首重复的。刘林安的生活境况较其他老艺人都差些,每逢赶场,在家门口摆个小摊,卖点小百货赚点油盐钱,虽说如此,镇上村里无论何时有活动,只要一吆喝他便带上自家的行当赶去,爱人称他是有戏不要命。刘林安老人在生意清淡时总喜欢看老皇历,回忆灯戏辉煌的日子.全友华是这些老艺人中说唱能力最强的,到哪家说哪家话,用山民歌的调,唱今天的生活,即兴演唱的功夫可以和张帝一比高下。全友华教孙子唱民歌,孙子却关注着记者手中的相机,民间艺术断代的问题显得是那么迫切。在柏杨,有听不完的山民歌,有看不完的灯戏,柏杨村每年拿出三四千元搞活动,扶持农民艺术团,给老艺人们添置道具和做戏服。柏杨村还在琢磨,《龙船调》都成世界民歌了,能不能把村名改成龙船调村?能不能给收集整理《龙船调》的周叙卿、黄业威两位音乐人塑个雕像,让后来者都来纪念他们?猪年春节,柏杨村准备恢复夜里出灯的风俗,老艺人们现在又开始忙活了。生活好了,才有心思跳啊唱啊,老艺人们道出了心里的一句大实话。
|